奶瓶龋:家长必须警惕的婴幼儿牙齿"隐形杀手
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新手爸妈们往往对孩子的健康格外关注,却容易忽视一个隐藏的牙齿健康杀手——奶瓶龋。
奶瓶龋
奶瓶龋也叫“喂养龋”,顾名思义是由于不良喂养习惯,导致牙齿发生龋坏。主要发生在上颌乳切牙(门牙),若不及时治疗,可能波及全口牙齿,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如何预防和应对奶瓶龋。
一、奶瓶龋是如何发生的?
当婴幼儿长期含着奶瓶入睡,或频繁夜奶时,乳汁、配方奶中的糖分会持续附着在牙齿表面,与口腔细菌作用产酸,逐步腐蚀牙釉质。尤其在睡眠期间唾液分泌减少,牙齿失去天然保护屏障,龋坏速度加快3-5倍。
高发群体:6个月-4岁婴幼儿
典型特征:上颌乳前牙最先出现白垩色斑块→黄褐色缺损→牙冠大面积崩坏
二、危害远超你的想象
1. 疼痛与感染:龋齿深度发展可引发牙髓炎,常常会导致牙齿疼痛、牙龈肿胀,会让孩子哭闹不安、无法入睡甚至发热。
2. 颌面部及全身健康隐患:咀嚼功能下降直接影响孩子营养吸收,若乳牙龋齿不及时治疗,可能导致恒牙萌出困难,还可能造成恒牙排列错乱,影响颌面部发育。
3. 心理发育障碍:前牙缺损可能影响孩子发音和社交自信等表现。
三、预防奶瓶龋的五大黄金法则
1. 戒断奶瓶时间表
▶ 6个月引入学饮杯
▶ 1岁戒除夜间奶瓶
▶ 1.5岁完全停用奶瓶
2. 科学清洁口腔
▶ 出牙前:喂奶后纱布清洁牙龈
▶ 第一颗乳牙萌出:就应该每天用指套牙刷或软毛牙刷为孩子清洁口腔。
▶ 3岁后:开始使用含氟牙膏,每天早晚两次刷牙
3. 喂养方式改革
▶ 避免含奶瓶入睡
▶ 夜奶后喂少量清水漱口
4. 定期专业防护
▶ 每3-6个月口腔检查
▶ 3-4岁乳磨牙完全萌出后做窝沟封闭
▶ 根据龋风险评估进行局部涂氟
5. 饮食管理要点
▶ 控制零食频率,避免黏性食物
▶ 养成饭后漱口习惯
四、发现龋齿后的正确处置
即使发现初期白斑(脱矿表现),也请立即就诊!此时通过再矿化治疗可逆转病变。若已形成龋洞:
1. 龋病:树脂充填修复
2. 牙髓炎及根尖周炎:根管治疗
3. 残根残冠:拔除后间隙保持器预防恒牙错位
医生寄语:
预防奶瓶龋的本质,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饮食和口腔清洁习惯。请记住:第一颗乳牙的萌出,就是口腔保健的起点。让我们用科学守护孩子的微笑,别让奶瓶成为伤害牙齿的"甜蜜陷阱"。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